Le Paradoxe Français 法國矛盾
老師說法國人愛美食,但是街上的漢堡店總是人滿為患,法國人愛葡萄酒,但喝可樂的人更多。
上課的時候,老師提到蔡明亮的新片「臉」,大家一臉沒興趣,剛好我早上看報紙看到一則關於羅浮宮的消息,就問老師知不知道羅浮宮下面要開一間麥當勞。老師說他不知道,然後說他要去抗議,還跟我們說以前有個小鎮的古蹟旁有麥當勞,就有人去放炸彈,後來就沒開成。


我在網上找的這張kuso圖,剛才發現,上面寫的是簡體字,難道是對岸的作品?我原本是在法國網站上看到的,連法國人都懶得弄,而是歪果人的創意?

我覺得這是法國可悲的地方!雖然他們很驕傲,但是表面上一回事、現實又是一回事。有次課堂上講到對法國的印象是postif ou negatif,班上只有我一個人說negatif耶~仔細想想,正常人當然是對這個國家有好感才來學他們的語言啊!只不過愛一個國家並不如恨來的有效率吧?因為如果很愛的話,應該就會很認真的學吧?班上放眼望去,反而我比較認真的說(→_→)

一般對法國的好印象都是藝術、文化、建築,的確走在巴黎的街道,很讓人有種美的要飛起來的浪漫感~但我覺得那些藝術跟人文,都是過去式,現今的法國似乎後繼無人。巴黎引起世人的嚮往,應該是海明威的流動的饗宴那段時間,一大堆哲人、文學、藝術家齊聚巴黎的盛況,今天巴黎仍然是時尚之都,各品牌還是以巴黎時尚週為標竿,但是屬於庶民的、人文的、高談闊論的文化已消失,經過當年海明威、西蒙波娃、沙特等人聚集的咖啡館,耳邊傳來的全都不是法語,而是觀光客談笑的聲音。法國把他們的文化資產都拿去當成一種觀光品,成為了一種商業的行為、吸引世界各地的觀光客。既然今天那些博物館多是觀光客去參觀,那麼開一間觀光客家鄉來的麥當勞又算什麼呢?

在航空縮短了人類的旅程,跨國企業的網絡遍及全世界後,邊界消失了,全球化的產物,像中央廚房般的傳到世界各地。在北極圈吃的漢堡跟在赤道吃的完全無差異,那到底本土的東西該何去何從?到底當地的特色是什麼?

為什麼法國人吃漢堡、可樂,一方面美國現今是世界的主流文化,青少年很容易隨著這些pop文化跟進;另一方面,因為法國的觀光收入佔很大的部份,觀光客在很多生意人的眼裡就是肥羊,於是價格就被抬高了起來,漸漸的連當地人在外吃一頓都是奢華,乾淨迅速便宜的速食,想當然爾就佔據了大部分階層的生活習慣。法國是麥當勞在海外的第一大市場,不見得是因為人們愛吃,很可能是只吃得起這個吧!

我覺得人文、民族精神很重要,如果今天巴黎、法國就只剩下漂亮的建築,那跟去參觀影城有何不同?法國就快被資本主義、商業化所淹沒、沉淪了~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nhui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