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二三月有台灣國際藝術節,有音樂和戲劇節目。

第一場聽的是胡德夫的種歌 眾歌音樂會,只不過原本會參加的好幾位樂手,因為主辦單位改演出內容,變成以胡德夫為主。

2014-02-21-22-53-38_deco  

整場演出的編曲太現代,讓我覺得像是放流行唱片一樣。

原本期待樸素的胡德夫,配單純的吉他、鋼琴,結果彷彿是公視音樂廳的風格,MATZUKA也只有唱兩首歌,這樣就算「眾歌」?

像他這般有穿透力的歌喉,太華麗的包裝,反而模糊了焦點,覺得小失望。

第二場看的是華麗夢境-給契訶夫的一封信(DONKA-A LETTER TO CHEKHOV)

pt2014_03_15_22_57_13  

DONKA是指魚竿上的小鈴噹,魚上勾後會發出叮噹響。

華麗夢境應該是台灣策展人定的名稱。俄國作家契訶夫在一般台灣民眾之中並不出名,卻屢屢成為歐洲藝術創造者的發想品。之前是在某電影導演的介紹看到:他的片子靈感來自於櫻桃園這個故事。才去找了些契訶夫的文章來看,但圖書館只找到短篇小說。

導演PASCA以這部作品像契訶夫致敬:有特技、有劇場型式、有點舞蹈、有點戲,畫面像詩又像畫,如夢似幻,結尾又帶點哲學思考。除了容易看,又好像說些什麼道理,就像契訶夫的短篇作品,表面上只是在描述坊間人物的故事,背後卻讓人作起深層的思考。

演出前耿一葦老師的導聆也很棒,讓我們更容易進入狀況。

在實驗劇場演出的李奧先生幻想曲,有點像是小劇場的默劇演出。讓我想到十多年前在愛丁堡藝穗節看到的默劇。

拜現代科技所賜,這樣的表演不只是看主演者的基本功,佈景、燈光、視覺影像都需配合的天衣無縫,雖只有一個演員,背後卻有很多的工程支援,完成一部充滿趣味、藝術性又有啟發性的作品。

來自印度的天籟延續著兩年前的我是這樣看世界節目,將南北的印度古典音樂大師都請到台灣演出。

雖然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很老掉牙,但是印度音樂真的不同於我們聽習慣的西洋樂曲形式。好險導聆時有聽講師呂心純說明樂曲演奏的格式,這次配合實際正式的演出,更有深刻的體認,再加上南印度的音樂,感覺是很融合的音樂會,其中西塔大師煦迦康享受音樂的表情讓人覺得很開心很投入,弦音繞樑一直在耳邊嗡嗡迴盪,直到曲終人散。

EVA YERBABUENA的佛朗明哥舞作:雨。跟以往看的佛朗明哥不同,加了許多現代舞及劇場的效果,感覺除了技巧的展現外,多了些人文的氛圍。歌手、燈光的安排也讓人驚豔,某個橋段特別安排了像是在小客棧的演出,坐板凳輪流展現舞技,彷彿是來到佛朗明哥發源地---安達盧西亞的路邊,看街頭巷尾的鄰人拿著一把吉他,三五位,唱跳了起來,這樣隨興。

雖然沒有光彩炫目的華麗服裝,反而更接近佛朗明哥的起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nhui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