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如果宗教都是教人為善,信什麼教不是都一樣嗎?
很小的時候,我就有這種世界大同的想法。
雖然處在宗教包圍(父母、學校)的情況,
卻沒有人回答我的疑問。
其實我一值暴露在一個吸收宗教哲學的環境下:
父母信佛,中學則唸教會學校。
大學時代我修了一學期的禪學,對我有很大的影響。
「生活就是修行」這是老師對禪學下的註腳。
記得老師提到現代僧侶騎車或開車(當時手機並不流行,否則例子又變了)去買菜、辦事,僧侶們說這樣比較快,問題是僧侶的日常生活就是修行,走路去買菜、辦事不也是一種修行嗎?趕快辦完事,然後趕回去誦經、打坐,道行就會突飛猛進嗎?
其實這幾年宗教潮流化,很多人競相打禪七,參加宗教活動,然後下結論說如何變得慈眉善目…出了道場卻又齜牙裂嘴的現出原形。宗教人物也成為明星領袖一般,而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的精神,卻變成到處惹塵埃,以宣傳弘法為主,修行為輔的方式,並不是我所能認同的。

最近一連讀了一些印度、西藏方面的書。
在遠藤周作的「深河」中似乎得到心中的解答。
幾世紀前,人類是利用宗教來擴張自己的勢力、版圖,
西方的基督教、天主教,也分類成不同派系,彼此鉤心鬥角。
本書的主角大津在不同地區修行,卻因為他主張一視同仁的幫助不同信仰的人,
而被教會驅逐、視為異教徒,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,如基督背負十字架般的幫助別人。
大津是作者用來闡釋自己的宗教觀的媒介。
在印度的恆河旁,大津以基督徒的身分,背著印度教的異教徒,帶他們到印度教的聖河。
他認為神是活在各色人種、各信仰之中的,
他也不認為修行是在高牆環抱的教會中,修行的人並非高人一等。
這當然與德雷莎修女的主張相謀合。
宗教在印度、尼泊爾、西藏,這喜馬拉雅山下的幾個國家,蓬勃發展。人民的特色就是生活清苦。妹尾河童在「窺看印度」裡說,印度是一個窮人很多的國家。古老階級的劃分,使富者愈富,貧者愈貧,宗教則提供一條生路,今生刻苦的修行,希望來生能不再墮入輪迴道中。想想,佛陀可是拋棄權貴的王子啊!

另外一本書叫做「拉薩之旅」,作者亞歷珊卓‧大衛‧尼爾是出生於十九世紀末的法國女子。她對藏傳佛教有很深的體悟,並在藏區修行多年,精通藏語。當時拉薩地區並不輕易容許外國人進入,她與她的義子---一位喇瑪,經過幾個月的翻山越嶺的步行,終於混入拉薩,成為第一位入境的外國女子。這段路程是非常艱辛的,當時亞歷珊卓五十多歲,偽裝成喇瑪的窮苦母親,他們必須躲避好奇的村民(以免行跡敗露),在大半夜步行、找路,面對強盜…是一段挑戰意志力和修行的旅程。在本書可以看到純樸善良的藏人,可以看到虔誠五體跪拜的朝聖者,我感受到的是藏人因為貧窮,反而更能心無旁騖的修行。可惜的是在觀光活動的風潮下,拉薩漸漸失去他原有的風貌,乞討者、小販糾纏著旅客,街道上可能充斥著商店、酒吧,甚至網吧!最近出版的一本旅遊書「藏地牛皮書」,是一位大陸作者寫的,對藏區背包客(Backpacker)旅遊規劃有詳盡的說明,是一本非常豐富、不帶宗教思想,但是帶有環保意念的旅遊書,其中有一頁寫了通俗的藏語對照表,你知道「咕嘰咕嘰」是什麼意思嗎?原來是「求求你」的意思喔!很有趣吧!

雖然我沒有任何宗教信仰,但我深信,冥冥中有一主宰天地的神,或許是上帝、是阿拉、是婆羅神、是佛陀,
我相信他是活在各色人種、各種信仰之中的。
宗教,對現代人來說,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enhuichu 的頭像
    yenhuichu

    Yenhui的『一』想世界

    yenhui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